1、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,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,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,流尽了血汗,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。
2、因为她巨龙似的城垣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,所以砖的制品产量大增,砖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,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。
(资料图)
3、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,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,采用重量不大,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,不仅施工方便,而且提高了施工率,提高了建筑水平。
4、其次,许多关隘的大门,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,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,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,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。
5、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,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,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。
6、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,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,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。
7、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,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;紧要的地方比较高,一般的地方比较低。
8、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,其总厚度较宽,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,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,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。
9、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,内填泥土碎石。
10、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。
11、构筑时,有明显的收分,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。
12、墙身的收分,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,增强墙身的稳定度,加强它的防御性能,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。
13、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,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,构筑成垂直的墙体,关于外檐墙的厚度,一般是以“垛口”处的墙体厚度为准,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,根据收分的比例,越往下越厚。
14、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。
15、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,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,有如下几种类型: 1.版筑夯土墙; 2.土坯垒砌墙; 3.青砖墙; 4.石墙; 5.砖石混合墙; 6.条石墙; 7.泥土连接砖。
16、用砖砌、石砌、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,在地势坡度较小时,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;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,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。
17、建筑特点在布局上,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“因地形,用险制塞”的经验。
18、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,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。
19、在建筑材料上以“就地取材”为原则,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。
20、有夯土、块石片石、砖石混合等结构;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、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。
21、城墙长城城垛长城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。
22、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,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,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,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,以节约人力和费用,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“山险墙”和“劈山墙”的办法,在城墙顶上,内侧设宇墙,高一米余,以防巡逻士兵跌落,外侧一面设垛口墙,高2米左右,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,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,以观看敌情和射击、滚放擂石之用。
23、有的重要城墙顶上,还建有层层障墙,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。
24、到了明代中期,戚继光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,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,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袜,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。
25、关城山海关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。
26、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,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,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。
27、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,数量很多,著名的如山海关、黄崖关、居庸关、紫荆关、倒马关、平型关、雁门关、偏关、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、玉门关等。
28、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,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,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。
29、有些重要的关城,本身就有几重防线,如居庸关除本关外,尚有南口、北口、上关三道关防。
30、北口即八达岭,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。
31、烽火台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线上传递军情的设施。
32、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,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,夜间举火,因白天阳光很强,火光不易见到,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。
33、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,采用了以燃烟、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。
34、到了明朝还在燃烟、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,以增强报警的效果,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。
35、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,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,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,以便于看见和传递。
36、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、亭隧、烽燧等名称,明代称作烟墩。
37、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,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,提供食宿、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。
38、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、亭燧而不筑墙的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